客家常见的锡茶壶,体圆形,横向直径24公分,高18公分,底部有圆圈形的“脚”,高约1公分,一侧有茶壶嘴;壶体上部有一圆形直径10公分的壶口,并有盖,供放水和放茶叶用。上端还安有一对活动的茶壶“耳朵”供手提用。一般的茶壶容积比较大的,约可装七八斤茶水,小的茶壶直径却只有约10公分,只能装一二斤茶水。
昔时农村没有暖水瓶,更没有电热器,每天早上煮饭时多放二瓢水,在壶中放上一把自产茶叶,倒进热开水,盖上壶盖,即可饮用。若遇天气冷时,将锡茶壶置于一特制木桶中,桶上端有木盖,盖上面有一活动的把木梁,木桶内先放置一些棉花棉布之类的保温物品,乡间称为“暖桶”(能保温的茶桶)。早上冲泡一壶热茶水,置于“暖桶”中,下午还有些许热感。如有贵客上门,放在锅里隔水煮一下,就是热腾腾的热茶了。比较富裕的人家,还备有小巧的小锡茶壶,放上上等茶叶,那就更客气了。小茶壶也配有保温桶,但不是木桶,而是用棕丝纺织而成的,很灵巧,又美观大方,使用方便。
我家的大锡茶壶是四十多年前与我哥分家时留给我的,也不知道是哪年月制造的。一九五八年“大跃进”、“五金离家”和“文化大革命”时的破“四旧”,为便于藏匿,将大茶桶舍弃,仅保留下锡茶壶。农村中还有一种盛酒(黄酒,亦称米酒,可加热)的锡酒壶,约可盛二三斤米酒,会喝酒的人热上一壶酒,炒上一盘黄豆或花生米或炒鸡蛋,与朋友对酌,真是快活赛过神仙。
锡茶壶、锡酒壶的制作有专门的“打锡师傅”来制造,五六十年以前,常有广东五华地区的“打锡师傅”来本地“打锡”,他们挑着打锡工具担,走村串户,边喊“打锡咯……”、“打锡咯……”、“打茶壶、酒壶咧……”。要打茶壶、酒壶的人家,立马请师傅到家里“打锡”,自己的原料不够,可用师傅带来的原料凑足,除工资外,新凑的锡料按斤、两计费。师傅将旧锡器如锡壶、锡蜡烛台或锡锭置于小钳锅内,用煤炭火(小风箱吹)熔化,将“锡液”倒于锡片模型里,冷却后成半公分厚的锡片,然后像裁缝师傅裁布一样,用特制大剪刀将锡片裁成各式各样形状不一的块块,用锤敲打,拼接后,用烙铁焊成壶体、壶盖、壶嘴和一些装饰物等,再连接成成品,用砂纸磨光,刻上花纹及主人记号,一把崭新的茶壶或酒壶就呈现在你的面前了。这里必须要特别说明的一件事情是,茶壶、酒壶必须用纯锡打造,不能渗入铅的成份,否则,用含有铅的茶壶、酒壶泡茶、温酒,长期以后会导致人慢性铅中毒,那就麻烦了。
科技在进步,工业在发展,百姓的生活在改善。现在人们普遍使用上了便捷、美观的茶具,而锡茶壶则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,被放置于博物馆或家中壁厨中成了摆设,成了保留“乡愁”的载体。
家中存有酒壶而又好酒,锡酒壶还能发挥“余热”,自酿米酒或买上几斤黄酒,邀一二挚友,将酒装在壶中,隔水温热一下,炒上一盘花生米或腊肉下酒,尽情享受古代酒(诗)仙李白“对酒当歌”的乐趣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